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组,是今日雕塑系的源头和永久骄傲的精神动力。
1951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系成立,历经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和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,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为我系发展的第一阶段。在这期间以当年留学日本的刘荣夫;留学日本并到德国考察的郑惠南;留法的王熙民;到德国考察的李克勤;以及黄心维、高秀兰、杨美应、田金铎、曲乃述诸先生为主,建立并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系统,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东北特点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。这期间创作的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《人民公社万岁》群像、《哈尔滨抗洪纪念碑》和沈阳中山广场大型群像《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》等大型纪念雕塑,成为新中国建国后纪念性雕塑的代表作品。1978年辽宁美术创作室雕塑创作组并入雕塑系,13名雕塑家为雕塑系注入了新的力量,成为我系发展的第二阶段,主要工作为恢复正常的教学系统,并在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下,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,对教学体制进行调整。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写实基本功及国外新观念、新技术的引入和溶合。产生了《走向世界》、《九·一八残历碑》、《白山魂》、《赵一曼》、《晨雾》等许多享誉国内外的作品。
1999年后雕塑系发展进入第三阶段,重点工作为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,进一步确立了以具象写实为立系之本。并进一步开拓新的领域,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雕塑的新观点、新技术,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上的创造性。这一时期雕塑系所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,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,以《九·一八历史博物馆整体雕塑》、北京西站南广场雕塑《国风》、《雷锋和少年儿童》和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的《姜煜》、《无题》为代表的一批重要作品,充分体现了雕塑系新时期的学术实力。
迄今为止,雕塑系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《双重基础》基础课的教学模式,在具象写实基础系统中融汇了雕塑系传统的教学经验,它奠定了基础课教学的根基。抽象造型基础以具象写实为根基,是对具象写实基础的补充。《双重基础》以唯物主义为哲学理念,强调主观思维方式来源于客观对象,它已逐步成为具有雕塑系特点的基础课教学方式。在常规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,同时注重当代雕塑语言的引入和应用,注重艺术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启迪。雕塑系具有完整的教学设施,包括材料工作室、多媒体教室、图书馆及电脑教室。
当下雕塑系的教学系统将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中稳步发展,并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,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。